詳細內容請點相簿封面進入觀看,圖片下方另有【 瀏覽 | 下載原始圖】可供放大詳細觀看參考。

史蹟踏查與導覽專區

圖集

109學年度第1學期 史蹟踏查與導覽

20201228苗粟山線產業之旅的活動報導

 

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本系每學期一次的史蹟導覽於上半年暫停一次。系上很榮幸邀請葉言都老師為本系規劃極負特色的苗粟山線產業之旅,這一條旅遊路線裡,苗粟有全台灣第一口油井,公館則為紅棗產地,有景色怡人的銅鑼茶廠,還保留了完整的傳統樟腦煉製工廠。由於葉老師平時勤於踏察台灣各地人文地景與歷史古蹟,熟稔台灣各地的景點與秘境,這次他特別避開冬季北台灣寒泠的東北季風,帶領歷史系師生來一趟苗粟山線產業之旅。

 

12月28日當日,離開台北以後,天氣溫暖,風和日麗,相當適合野外踏青。一路上,在車上聽著葉言都細說台灣的發展史,了解許多先民拓殖開發的故事,也能了解清代發達傳統產業的點點滴滴,所有參與的師生都收穫滿滿。

 

當日第一站來到先參訪苗粟「綺緣樟腦觀光園區」。這是一座台灣現存為數不多的傳統梓腦精油煉製工廠,解說員帶我們了解樟腦精油如何煉製的過程。中午則安排於景色怡人的台灣農林銅鑼茶廠用餐,這裡大片的草地配合冬陽,讓人心況神怡,下午則改變路線,第一站參訪銅鑼窯。銅鑼窯是已故陶瓷師傅張信享於1967年創立,張信享17歲時就拜福州老陶師李依伍為師,學習手擠坯技術,後來由第二代張世浩、彭秀梅夫婦接手經營,該窯場主要生產水缸、花器、醃缸等傳統陶製生活用品,1983年取得台灣菸酒公司標案,開始生產大酒甕。現任老板是張維翰夫婦,是第三代,有感父母年邁,回鄉繼承家業,學習客家大酒甕的製陶技術,他們也希望能號召更多青年返鄉,從事傳統產業不讓老手藝失傳。

 

最後一站則來到「苗栗鐵道文物陳列館」。此館座落於苗栗車站旁,是利用苗栗機務分駐所之空地建成,這裡保留了臺鐵歷代的各式各樣的火車,在葉老師配合中外火車演進歷史,細心解說現場陳列的珍貴火車文物,歷史系的師生領略不少台鐵火車的掌故。

 

 

苗栗史蹟導覽行程規劃

備註

 

出發

840東吳大學第二教學研究大樓  集合

長榮遊覽車

第一站

10:30~11:20

【綺緣樟腦觀光園區】

ü 10:30  預約導覽(約30分鐘)

ü 觀光工廠

苗栗縣銅鑼鄉樟樹村竹圍2號

第二站

11:30~12:00

【台灣農林銅鑼茶廠】

ü 預約導覽

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九湖132-16號

 

午餐

12:00~13:30

ü 享用午餐、自由參觀

※老師們則由系辦全額補助~

第三站

13:45~15:00

【銅鑼窯】

 

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9鄰74-1號

第四站

15:40~16:30

【苗栗鐵道文物陳列館】

 

回家

東吳大學第二教學研究大樓  下車

 

圖集

108學年度第1學期 史蹟踏查與導覽

青田街史蹟導覽_201912.7

  這次的活動同學們來到位於大安區的青田街。雖然氣溫稍嫌寒冷,但是不減低同學們聽講的熱情。青田街日治時期叫做昭和町,是臺北帝國大學老師的住所,比較特別的是,這些房子都是那些老師們自行出資或是貸款建造的,所以每一戶的樣式如窗戶或是屋頂瓦片都不盡相同,至於為什麼要把宿舍蓋在這裡呢?除了鄰近臺北帝大之外,當時附近就有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以及臺北高等學校。直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才從原本的昭和町改名為青田街,並變成臺大的教師宿舍。因為青田街位於不錯的地段,所以現今保存下來的磚瓦建築剩約二十幾棟。在沿途聽講的過程中老師介紹了一些從日治時期就保留下來的建築,並和我們訴說她去口訪灣生的經驗,例如有一對男女本來是青梅竹馬感情很好,但是在二戰結束後被迫返回日本,但是兩人在日本相遇最後結成連理,這樣如小說般的情節發生在真實世界中可以說是格外浪漫。

  在導覽的過程中有介紹到一間餐廳—青田七六,坐落於青田街七巷六號,初期是屬於日本教授集體開發的「大學住宅組合」之一。由臺北帝大的足立仁教授建造,1931年落成。1945年,由學者馬廷英教授入住。2006年被定為直轄市市定古蹟。2015年,足立仁教授的長子元彥先生帶著他的家族回到了小時候生長的故鄉,他們驚訝於像是房屋外觀或是洗手間等地方都沒有太大的改變。看完青田七六之後老師帶著我們去看青田茶館。1940年臺北帝大南洋史學教授庄司萬太郎先生,聘請日本師傅用台灣檜木和杉木設計建造而成。1949年台灣大學接管後分配為台大哲學系主任—洪耀勳教授的宿舍。

  在聽講的過程中同學們的身影穿梭在巷弄之間,看著上個世紀所遺留下來的記憶,閉上眼不禁令人遙想,也有那麼一群人和我們一樣站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原本以為能夠一直居住在這裡,但是隨著遠方的帝國宣布投降,在這裡出生的孩子將要回到他們未曾見過的「故鄉」,除了聽來諷刺之外也有點感傷。在筆者看來青田街是個安靜的地方,巷弄不寬、也鮮少有什麼噪音,但是有別於無機質的死寂,青田街更像是一位賢者,歷經時代的變遷,有紛亂也有和平,而它只是在那靜靜地看著。

圖集

芝山岩史蹟踏察之旅

2020年9月26日芝山岩史蹟踏察之旅

 

2020年9月26日(六),歷史系很榮幸邀請淡江大學退休教授黃繁光先生,帶領歷史系師生踏察東吳外雙溪校區臨近的芝山岩。黃老師是宋史名家,同時也是著名的地方文史專家,他不僅主編許多方志,也熟悉士林、淡水一帶的史蹟。這次導覽活動主要邀請黃老師帶我們參訪芝山岩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及其遺跡。

芝山岩是一座500公尺之的小山丘,係大屯山系之餘脈之延伸。在這座小山丘裡,蘊含豐富的人文地景與史蹟,既有史前遺跡。黃老師年近七十,但是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一路帶我們從惠濟宮的山門走山來,不急不徐,介紹了洞天福地、芝山岩遺址(第一個被發現的史前遺址,1896日本栗野傳之丞發現)、清代漳泉械鬥之遺址「北隘門」、漳州人信仰主祀開漳聖王之「惠濟宮」。後殿一樓奉祀觀音菩薩,二樓則是奉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閣。芝山岩上文昌祠為士林漳州移民社群的教育中心,也導致後來士林地區具有文風鼎盛、「士子如林」的稱號。

離開惠濟宮後,黃老師繼續帶領我們前往1858年漳泉械鬥之另一處遺跡「萬善同歸所」(大墓公),再現當年漳泉在士林械鬥的過往。最後再轉往西砲臺遺跡。1949年蔣介石落腳士林,建置士林官邸,芝山岩為鄰近的小山丘,居高臨下,為保護蔣的安全,於山上安置兩處砲台,以保護他的安全。

不知不覺,時間過得很快,夜幕低垂,這場踏察之旅於晚上6:30結束。

圖集

福德洋圳的巡禮

福德洋圳的巡禮 _2019.5.4

淡淡墨色渲染天際,徐徐微風拂過臉龐,5月4日的空氣瀰漫學子們求知的渴望,大家熱切期盼著這場知性之旅的主角—福林國小張清鴻老師。

巡禮的第一站位於東吳大學第二教研大樓外福德洋圳的取水口。「福德洋圳為什麼叫福德洋?福德洋是什麼意思?」清鴻老師以深沉低啞而有魅力的音調,揭開了整場巡禮的序幕。而伴隨著早晨的蟲鳴鳥叫,一幅「古士林地圖」出現在眾人眼前,福德洋圳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先祖們登入北台灣後,發現一片被基隆河、雙溪及劍潭山環繞而成的三角形平原,平原傍鄰河流,對外交通便利,先祖們便決定在此深耕,也因人們的定居,這片平原便開始興葺土地公廟。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平原則同於「洋」,因此「福德洋」便是有土地公庇佑的平原,「福德洋圳」則是因人們開墾灌溉需要,而於雍正年間自費興築的水圳。清鴻老師手裡拿著刻印時光痕跡的長竹竿,站在早已退役的取水口前,結合地理與歷史概念,不厭其詳的向我們解說著制水閘門、渠首工等設施的功用,我們也在這短暫的幾分鐘內,吸收到老師長久積累的人生智慧。

走訪福德洋圳位於音樂館外的取水口後,綿綿細雨中我們越過操場與籃球場沿著臨溪路漫步,在左側山邊的福德洋圳以樸素淡雅的姿態再次出現在大家眼前。令我感嘆的是,這裡是我們每天都會經過的地方,卻成為我們最容易忽視遺忘而陌生的僻壤。向溝渠裡一探,可發現此處的流水不甚豐沛,這是因為取水口已不再使用,水源都只來自於山邊流下來的雨水、泉水,水量就逐漸變少了,本該有的生機也悄悄消失了。

繼續追尋福德洋圳的足跡,可看到一棟又一棟的房屋與流水相傍而建,建築物交相錯雜處更出現了與九份階梯景象相似的風貌,實在驚奇。清鴻老師接著將竹竿插入馬路旁的溝渠,以測量福德洋圳的深度與流向,竹竿也漸漸隱沒在馬路底下。此刻我們便明白了福德洋圳是因馬路的拓寬而被埋沒,而我們也僅能憑那又細又直的竿子,偶爾去探探它是否還留有一絲氣息。

踏查途中我們也經過了林仔口,位於山腳下的林仔口是平原的終點,經過整理後,地上的石磚刻有一首首詩詞,在車來車往的道路旁顯得雅緻而脫俗。走入福壽宮旁的小徑,可以看到一大片池塘及一座有應公廟,離小徑出口不遠處便是福德洋圳分化為南幹線、北幹線之地,在這裡也可見到雙溪公園。而南幹線流經士林官邸,隱沒於軍區且目前不開放踏查,北幹線則是原來的主幹線,通過泰北中學的北邊,是士林重要的灌溉水圳。

穿越過幾條小巷及街道後,清鴻老師帶著我們去看福德洋圳在市區裡唯一的露面之處,那靜靜呼吸著的流水在喧鬧且大樓林立的市區中顯得格外突兀,也許是它不願讓我們為它擔憂,它仍堅強的在建築物的夾縫間生存,而我只希望它被填平被遺忘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走進雨農路二十一巷、中山北路五段和幸福街,街道內老舊生鏽的水溝蓋下流動著的正是福德洋圳,而地面上成九曲型狀的建築物則是受到福德洋圳的影響而有獨特風貌,這彷彿是福德洋圳在悄悄地告訴我們它有著溫柔卻不可忽視的力量。

巡禮的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原名福德廟(芝蘭廟)的神農宮。清鴻老師向我們介紹廟裡留存下的乾隆年間的石碑,包含芝蘭廟碑記、敬字亭碑誌、福德廟埕碑記等,也藉由石碑上早已斑駁不清的文字道出神農宮的故事。步入祭祀土地公的一樓正殿,神壇上擺著因廟宇擴建而變大尊的土地公神像和建廟初期所製的土地公神像,也擺著前街與後街土地公廟原先設置的神像,這些神像各自代表著士林不同階段的發展,各自訴說著士林的故事。而二樓正殿供奉的是主神神農大帝,赤面與黑面的神農大帝分別是士林地區農民與醫藥者所祭拜的。可以說神農宮不僅為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提供心靈支柱,更記錄了一年又一年士林地區的風華與蛻變。

在纏綿不斷的細雨中,這趟福德洋圳的巡禮畫下了完美的句點。天空中落下的細絲如先人們的低語,叮嚀我們不可以忘記曾為我們付出血淚的人事物,渠道裡流動著的清水如福德洋圳的長吟,提醒我們在追逐進步與科技發展的同時不能遺忘它填平它。巡禮的結束是我們關心士林在地文化的起始,演奏士林故事的樂章也尚未結束,仍靜靜等待有熱忱的人們繼續為它譜曲。

報導者:朱婕寧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