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攝影講座 用李昆翰記者的角度看社會

  • 07/25/2017
  • |
  • 期數:306
  • |
  • 學生活動
  • |
  • 資料提供:秘書室
  • |
  • 作者:校園記者會計三林軒妤
  • |
  • 照片提供:校園記者法律三王東謦
  • |
  • 瀏覽次數:2908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林軒妤、王東謦報導】

5月26日游藝廣場展覽廳坐滿了聽眾,而大家專注地望向前方聚光燈之處。蘇州攝影學會邀請曾任副總統陳建仁的隨行攝影師李昆翰分享他的影像,他現任上報的攝影記者,以政治、社會為主題,娓娓道出作品後的故事。

現代傳播業蓬勃發展,大家對視覺影像習以為常,但新聞攝影的起源是來自戰爭時期,為傳遞戰況給戰線後方而出現的傳播方式,因為攝影本來就是記錄真實影像的。第一張投影片是仰視天空的畫面,中間有一隻老鷹展翅,是期望大家能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對生活有獨特的敏銳度。

接著講師將其拍攝的照片分類解說,第一項要素為「符號」,像是活動的標誌、文字等等,先尋找拍攝主體再找適合的背景,透過同性質元素呼應堆疊,更能彰顯主體。再則利用物件連結,像是抗議拆除房屋對照背景施工中的挖土機,同時也有使用到對比的技巧。而對比技巧也有利用焦距、構圖等等引導觀看者的視覺。

在拍攝新聞影像時,可能是抗議雙方也可能是對立團體的立場,該如何才正確呢?專業的回答是:事先了解雙方立場,並深入感受其情緒,更貼近人心。如此皆能理解到雙方態度及訴求,達到記者的中立客觀。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要只是定點拍。或許轉換另一個方向或角度,能拍出更符合當下的氛圍及意境,把影像拍成自己要的樣子。還有一點是新聞的時間性,某個時刻瞬間就過去了並無法重來,所以掌握好拍攝時機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李昆翰記者以更專業的角度探討新聞攝影的本質及技巧,影像的背後更是充滿許多故事以及歷史性時刻。攝影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不需要文字便能傳達意思,影像即是文字。攝影師就是說書人,透過自己的鏡頭記錄下歷史的一刻。

【文/會計三林軒妤 圖/法律三王東謦】